(资料图)
洛阳市大力推进放权赋能改革,做到应放尽放、放管结合,省级要求下放的255项权限和市级主动下放的79项权限均已下放承接到位,各县区已开始受理、行使相关权限。
一、聚焦需求、应放尽放。在省赋予各县255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基础上,充分考虑县区承接能力和实际需求,又梳理确定了79项市级权限,一并下放给县区。一是突出精准性。采取基层点单、部门审核的方式,多次组织县区和市直部门研究讨论,对县区提出的权限需求清单逐一评估、科学论证。将审批、规划、土地、执法等县区亟需的市级权限下放,充分调动县区发展积极性;将“技术合同认定登记”等市场主体办理量大的低风险审批事项下放县区,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;将“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办理”等群众亟需的公共服务领域权限下放县区,实现就近能办、少跑快办。二是突出全链条。对涉及多个部门、多个环节的事项,配套下放相关权限,减少事权衔接的盲区,实现“一事通办”。特别是在工程建设领域,按照同一建设项目尽量由同一层级政府部门审批的原则,将“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核发”、“建设用地(含临时用地)规划许可证核发”、“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”等关联权限一并下放。三是突出差异化。对省明确赋予的255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,在全部下放各县的基础上,将55项权限同步下放各城市区。对新梳理提出的79项权限,充分考虑各县区承接能力与实际需求,将46项权限下放各县,将54项权限下放各城市区,不搞“一刀切”。
二、有序推进、确保承接。坚持“真放权、放真权”,做好纵向联动和横向对接,确保平稳过渡、顺利承接。一是组织业务培训。按照“谁下放、谁培训”、“先培训、后移交”原则,线上线下相结合,组织开展业务培训89次、培训3921人次。针对特定权限,采取“首单全程指导”模式,相关市直部门派遣业务人员下沉各县,全程手把手指导操作办理首次业务。二是强化人员保障。坚持事权匹配、编随事走,结合党政机构改革“后半篇文章”和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,把市直部门从改革中腾退出的编制资源更多补充到县区,支持县区顺利承接新增权限。根据县直部门承接权限,县委统筹调度综合研判,抽调业务骨干进行人员力量调配,持续优化部门职能配置,保障权限顺利承接。三是完善交接办法。有关市直部门围绕255项权限,逐项与各县对口业务部门签订赋权协议。其中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由市级行使的权限,签订委托协议并刻制“二号公章”,详细规定委托下放权限的内容、范围、期限,以及双方的权力、义务、责任。认真梳理权限涉及的各类材料,同步向各县进行移交。针对部分权限的风险性和复杂性,相关市直部门专门以图文形式,编制业务操作指南,将权限行使过程中的场景再现。四是畅通沟通渠道。公布下放权限的市级责任科室、责任人,建立省、市、县三级联络机制,构建权限下放沟通网络。针对省级下放的申报类权限,发挥市直部门枢纽作用,积极协助县直部门和省直部门汇报沟通,建立“直通车”。
三、放管结合、跟踪问效。压实市直部门和县区责任,健全跟踪问效与动态调整机制,切实推动放权赋能改革落地落实。一是完善市县责任划分。对照权限清单逐项明确权限下放后的监管责任,厘清市直部门和县区监管职责边界,坚决杜绝“放权甩责”现象。市直部门通过日常检查、随机抽查、专项评估等方式,对下放权限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和监督检查。县区按照“谁审批、谁监管”,加强对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。二是深入基层精准督导。市委改革办、市委编办、市政府职转办、市政数局组成联合督导组,多次对相关部门、县区开展实地督导,及时协调解决权限下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。三是建立跟踪问效机制。将放权赋能改革作为平时督查和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,持续加强对权限运行效果的综合评估,动态调整权限清单和授权范围,倒逼县区用好下放权限。四是建立常态化放权机制。在目前下放334权限的基础上,持续收集整理县区对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需求,适时启动新一轮权限下放工作。在新安县向乡镇赋权探索的基础上,积极扩大对乡镇的放权赋能力度,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。
通过放权赋能改革,推动职权、资源、服务下沉,对县域发展的促进效应正在显现。一是基层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便捷。“药品零售企业许可”“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”“食品生产许可审批”等一批市场主体办理量大的市场监管领域审批权限,在县区即可实现“申请、受理、审批、出证”的全流程服务。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效能得到提升。放权让基层有了更大的发展自主权,嵩县核准批复的九皋镇风电场项目,新安县文广旅局批准的寺坡山景区为3A级乡村旅游景区项目等,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。三是市级职能部门主责主业更加聚焦。市直部门职能由管审批、管项目向抓服务、抓监管转变,集中精力抓好行业规划、行业指导、行业监管。2021年12月以来,各县区承接权限的办件量已达到3522件,基本实现了“放得下”“接得稳”。